shì

拼音
cè shì
注音
ㄘㄜˋ ㄕˋ
词性
名词

策士的意思

词语解释

策士cè shì

  1. 善于运用计谋的人;谋士。

    conspirator; machinator; plotter;

引证解释

  1. 本指 战国 时代游说诸侯的纵横之士后泛指出计策、献谋略的人。

    《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论》:“虽非篤行之君子然亦 战国 之策士也。”
    唐•柳宗元 《沛国汉原庙铭》序:“曲逆 起为策士辅成帝图。”
    曲逆,曲逆侯 陈平,汉高祖 谋臣。 宋•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四:“虽闻北虏孱而妄弱岂无强梁宗属与夫谋臣策士引先发制人之説造此衅端?”
    明•冯梦龙 《智囊补·术智·徐道覆》:“呜呼奇才策士,鬱鬱不得志而狼藉以死者比比矣。”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八篇:“盖 吴 蓄深谋偏好策士,故文辩之士,亦常有纵横家遗风词令文章并长辟闔,犹 战国 游士之説也。”

  2. 策试士人。

    宋•曾慥 《高斋漫录》:“崇 观 以后以言为讳, 宣和 辛丑策士,偶询时务。”
    元•黄溍 《日损斋笔记·辩史之十五》:“殊不思两年皆非策士之岁。”
    明•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今日圣上策士" class=primary href=/search/mid_4/ci-1934360ddb>临轩策士只得在此祗候。”
    《清史稿·礼志八》:“顺治 初会试中式举人集 天安门 考试十五年,改试 太和殿 丹墀,定临轩策士制。”

国语辞典

策士cè shì

  1. 有计谋的人。

    《史记·卷七一·樗里子甘茂传》太史公曰:「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

  2. 对策取士之制。

    清·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策》:「夫策士之制始于汉文,鼌错所对,蔚为举首。」

网络解释

策士

策士,本指战国 时代游说诸侯的纵横之士,后泛指出计策、献谋略的人。语出《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论》:“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 战国 之策士也。”

策士的字义分解

  • 策 [ cè ] 1. 古代的一种马鞭子,头上有尖刺。 2. 鞭打。 策马。鞭策。 3. 激励,促进。 策动。策勉。 4. 古代称连编好的竹简。 简策。 5. 古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 策命。策免。策封。 6. 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 策论。策问。 7. 杖。 策杖。 8. 中国数学上曾经用过的一种计算工具,形状与“筹”相似。 9. 计谋,主意,办法。 上策。献策。决策。政策。策划。束手无策。 10. 书法用字名称,指仰横。 11. 姓。

  • 士 [ shì ] 1. 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 士族。士大夫。 2. 旧时指读书人。 士子。士民。学士。 3. 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 士女。 4. 对人的美称。 志士。烈士。女士。 5. 军衔的一级,在尉以下;亦泛指军人;上~。~兵。~卒。~气。 6. 称某些专业人员。 医士。护士。 7. 姓。

策士造句

1、, 汉初藩国文士以策士之才被藩王招纳,但汉初严峻的形势又使他们竭力摆脱策士身份。

2、, 一回孝宗亲自策士,拟将幼学列为首选.

3、, 他的名称为奇妙的策士、全能的神、永远的父、和平的君.

4、, 战国策士的游说对后来的唐代士人的政治生活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5、, 祂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之君。

6、, 春秋战国时,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许多学人策士为说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学说,往往设譬取喻,征引史事,巧借神话,多用寓言,以便修饰言说以增强文章效果。

7、, 战国时期,大策士张仪学成下山,将楚国当成自己弋获功名的首站。

8、, 纵横策士,你孟轲骂作妾妇之道。

9、, 这样的时代,智者并不沉默,只是被无尽的嘈杂声,窒息了。于是退避于,那些无人阅读的书。两位策士的话,得到公众倾听。一位日夜不停地,喊:“买!”另一位更有见地,他说:“卖,卖掉你们的宁静。”。R.S.托马斯

10、, 通览庄子之外的诸子百家和其后的二十五史,几千年间众多的策士谋士,这家那家,多在教人怎样谋官位夺王位固君位,然而庄子却劝人逃官位王位。

策士的相关词语

【策士】的常见问题

  1. 策士的拼音是什么?策士怎么读?

    答:策士的拼音是:cè shì
    点击 图标播放策士的发音。

  2. 策士是什么意思?

    答:策士的意思是:①.有计谋的人。②.对策取士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