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党 梆 子
- 拼音
- shàng dăng bāng zi
- 注音
- ㄕㄤˋ ㄉㄤˇ ㄅㄤ ㄗ˙
- 繁体
- 上黨梆子
上党梆子的意思
词语解释
上党梆子
亦称“上党宫调”。戏曲剧种。流行于山西东南部古上党地区所用腔调除梆子腔外也包括罗罗腔、昆腔、皮黄、赚戏等音调高亢。演出剧目以梆子戏最多。
国语辞典
上党梆子
流行于山西东南部汉属地区的剧种。音调高亢活泼具有粗犷、健康的农民艺术特色。除梆子腔调外也吸收了罗罗腔、昆腔、赚戏、皮黄的曲调。为山西四大梆子之一。
网络解释
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省东南部。享有同蒲剧、晋剧同等历史的文化资格是上党戏的代表剧种。它在道光年间称为本地土戏1934年赴省城太原演出时称作上党宫调1954年定名为上党梆子。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上党梆子的字义分解
-
上
上 [ shàng ] 1. 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 如 楼上。上边。 2. 次序或时间在前的。 如 上古。上卷。 3. 等级和质量高的。 如 上等。上策。上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 4. 由低处到高处。 如 上山。上车。上升。 5. 去,到。 如 上街。 6. 向前进。 如 冲上去。 7. 增加。 如 上水。 8. 安装,连缀。 如 上刺刀。上鞋(亦作“绱鞋”)。 9. 涂。 如 上药。 10. 按规定时间进行或参加某种活动。 如 上课。上班。 11. 拧紧发条。 如 上弦。 12. 登载,记。 如 上账。 13. 用在名词后边,表示时间、处所、范围。 如 晚上。桌上。组织上。 14. 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开始、继续、趋向、完成。 如 爬上来。锁上。选上代表。 15. 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数量。 如 上年纪。 16.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1”。 上 [ shǎng ] 1. 〔~声〕汉语声调之一,普通话上声(第三声)。
-
党
党 [ dǎng ] 1. 为了政治目的结合起来的团体。 如 党派。党团。党委。党员。党章。党阀。党风。党纪。 2. 意见相合的人或由私人利害关系结成的团体。 如 党羽。朋党。死党。 3. 指亲族。 如 父党。母党。妻党。 4. 古代地方组织,以五百家为一党。 5. 姓。
-
梆
梆 [ bāng ] 1. 〔~子〕a.打更用的响器;b.打击乐器,用于戏曲、乐曲伴奏;c.戏曲声腔之一,如“河北~~”。 2. 象声词,敲打木头的声音。 如 梆梆梆的敲门声。
-
子
子 [ zǐ ]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 如 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 2. 植物的果实、种子。 如 菜子。瓜子儿。子实。 3. 动物的卵。 如 鱼子。蚕子。 4. 幼小的,小的。 如 子鸡。子畜。子城。 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 如 子弹(dàn )。棋子儿。 6. 与“母”相对。 如 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 7. 对人的称呼。 如 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 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如 孔子。先秦诸子。 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 如 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10. 用于计时。 如 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 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 如 子爵。 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 如 旗子。乱子。胖子。 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 如 敲了两下子门。 14. 姓。
上党梆子造句
1、上党梆子有一套独特的表演程式和艺术风格。
2、清乾隆时期,上党梆子已是一个成熟剧种。
3、上党梆子名家演唱会在并举行,名家演唱会。
4、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是山西地方戏曲的四大支柱,称为四大梆子。
5、说书人刘引红手持简板击打边唱边说,唱时偶尔加进上党梆子、落子和河南豫剧的唱腔。
6、上党梆子的锣经和京剧不一样,很特别。
7、后由蒲州梆子分别与晋中、晋北、晋东南等地的土戏及风俗人情相结合,就又逐步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
8、山西的代表剧种为山西梆子,按照形成时间和流行地域不同主要分为四种,即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
9、成立晋剧的事,也提上日程,北路梆子、中路梆子的名角、剧团也都汇聚到了省城,上党梆子的人也准备北上太原。
10、1911年七月初一,来自黎城的落子戏班在潞安府的火神庙古庙会上演出,风头压过了三个上党梆子戏班。
上党梆子的相关词语
【上党梆子】的常见问题
-
上党梆子的拼音是什么?上党梆子怎么读?
答:上党梆子的拼音是:shàng dăng bāng zi
点击 图标播放上党梆子的发音。 -
上党梆子是什么意思?
答:上党梆子的意思是:流行于山西东南部汉属地区的剧种。音调高亢活泼,具有粗犷、健康的农民艺术特色。除梆子腔调外,也吸收了罗罗腔、昆腔、赚戏、皮黄的曲调。为山西四大梆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