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 调
- 拼音
- bǐ diào
- 注音
- ㄅㄧˇ ㄉㄧㄠˋ
- 词性
- 名词
- 繁体
- 筆調
笔调的意思
词语解释
笔调
文章的风格、情调。
例讽刺的笔调。通俗的笔调。
英tone; style;
引证解释
文章的格调。
引瞿秋白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鲁迅 杂感的特点在那时特别显露那种经过私人问题去照耀社会思想和社会现实的笔调。”
聂绀弩 《创作口号与联合问题》:“每个作家都可以从各各不同的视角去选择他所研究熟习的题材用他自己的笔调去描写。”
柯灵 《香雪海·阿波罗降临人世》:“纳粹御用记者用错愕的笔调记载这次审讯。”
国语辞典
笔调
文章的风格。
例如:「他写的散文笔调优美。」
网络解释
笔调
笔调,指文章的格调;文章的风格。语出瞿秋白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鲁迅 杂感的特点,在那时特别显露那种经过私人问题去照耀社会思想和社会现实的笔调。”
笔调的字义分解
-
笔
笔 [ bǐ ] 1. 写字、画图的工具。 如 毛笔。钢笔。铅笔。笔架。笔胆。 2. 组成汉字的点、横、直、撇、捺等。 如 笔画。笔顺。笔形。笔道。 3. 用笔写,写作的。 如 笔者。代笔。笔耕。笔谈。笔误。笔译。笔战。笔名。 4. 写字、画画、作文的技巧或特色。 如 笔体。笔法。笔力。文笔。工笔。曲笔。伏笔。 5. 像笔一样直。 如 笔直。笔挺。笔陡。 6. 量词,指钱款。 如 一笔钱。 7. 指散文。 如 “谢玄晖善为诗,任彦升工于笔”。随笔。
-
调
调 [ tiáo ] 1. 搭配均匀,配合适当。 如 调和。调谐。风调雨顺。饮食失调。 2. 使搭配均匀,使协调。 如 调配。调味。 3. 调停使和解(调解双方关系)。 如 调停。调处。 4. 调剂。 如 以临万货,以调盈虚。 5. 调理使康复。 如 调养。调摄。 6. 调教;训练。 如 有膂力,善调鹰隼。 7. 挑逗;戏弄。 如 调笑。调情。调戏。酒后相调。 调 [ diào ] 1. 乐曲;乐谱。 如 曲调。采菱调。 2. 乐曲定音的基调或音阶。 如 C大调。五声调式。 3. 语音上的声调。 如 调号。调类。 4. 说话的腔调。 如 南腔北调。 5. 口气;论调。 如 一副教训人的调。两人人的发言是一个调。 6. 人所蕴含或显露出来的风格、才情、气质。 如 情调。格调。 7. 选调;提拨。 如 从基层调选干部。 8. 调动。 如 岗位调整。 9. 征集;征调。 如 调有余补不足。 10. 调查。 如 调研。内查外调。 11. 提取、调取(文件、档案等)。 如 调档。 12. 调换。 如 调座位。 调 [ zhōu ] 1. 朝,早晨。 如 《广韵•平尤》:“调,朝也。”
笔调造句
1、他写有《论私》一文,以嬉笑怒骂的笔调,揭示天有私、地有私、日月有私,乃至帝后臣子、寡妻贞妇都有私。
2、马尔罗把***想象为“青铜皇帝”,以神谕般的笔调宣称,“欧洲持续300年的活力正在枯涸,而中国时代已经开始”。
3、在项羽的自身个性对比上,司马迁也是用不同笔调加以渲染,时而言语呕呕,时而叱咤喑呜。
4、可巴人却不作如是观,他认为:杂文的存废,不在于杂文的体裁、风格与笔调,如果,这世上不缺乏战士,则总会随兴所至,拿起这杂文的武器来。
5、作为汉代文学的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汉大赋以其宏大的构架、靡丽的文辞、豪迈的笔调著称。
6、但是,南宗的灵动与北宗严峻的山形巧妙结合,在绘画史上是少有,更何况,两者是由一只西洋画笔调和的。
7、车窗外的城市,沉默空旷,车水马龙的街头,喧嚣的人群,在晨光熹微中像一幅素描画,淡淡的笔调,显得异常清冷。
8、或许和题材本身有关,这首诗较之同类作品更见大气、豪气,笔调难掩沉郁顿挫,每一句都笔力千钧,牵魂摄魄,引人浮想。
9、没有现代派的技巧,而具缛丽、细腻且多情的笔调,使得简媜初出茅庐,旋即受到重视。
10、作者用亦庄亦谐语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当代都市特有的的不在此也不在彼、不在身体也不在精神的言说方式,表达了我们在现实世界世界中内心的挣扎。
笔调的相关词语
【笔调】的常见问题
-
笔调的拼音是什么?笔调怎么读?
答:笔调的拼音是:bǐ diào
点击 图标播放笔调的发音。 -
笔调是什么意思?
答:笔调的意思是:文章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