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 传 部
- 拼音
- yóu chuán bù
- 注音
- ㄧㄡˊ ㄔㄨㄢˊ ㄅㄨˋ
- 繁体
- 郵傳部
邮传部的意思
词语解释
邮传部
清末官署名。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始设。管理交通、邮政民国改为交通部。
引证解释
清•末官署名。 光绪 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始设。管理交通、邮政 民国 改为交通部。
引夏仁虎 《旧京琐记·朝流》:“邮传部之设 张百熙 为尚书, 胡燏棻、唐绍仪 为左右侍郎。”
《清史稿·德宗纪二》:“﹝ 光绪 三十二年九月﹞增设邮传部、海军部、军諮府、资政院、审计院。”
网络解释
邮传部
官署名。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置。在此之前,交通行政无专管机构船政招商局隶北洋大臣内地商船隶工部邮政隶总税务司,铁路、电政另派大臣主管。铁路又曾改隶商部。设部后一切并入置尚书及左右侍郎为主管分设船政、路政、电政、邮政、庶务五司,各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所辖有邮政总局、电政总快速 及各省分局、电话局、交通银行(包括北京总行及上海、汉口、广州分行)、铁路总局及京汉、京奉、京张、沪宁、吉长、广长、正太等各路局。宣统元年(1909)省庶务司,增承政、参议二厅。三年,改尚书为大臣,侍郎为副大臣。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改为交通部。
邮传部的字义分解
-
邮
邮 [ yóu ] 1. 由国家专设的机构传递信件、款项、物件等。 如 邮递。邮包。通邮。 2. 有关邮务的。 如 邮政。邮购。邮船。 3. 特指“邮票”。 如 邮展。邮坛(集邮界)。集邮。 4. 古代传递文书的驿站。 如 邮吏。
-
传
传 [ chuán ] 1. 转(zhuǎn )授,递。 如 传递。传输。传戒。传统。言传身教。 2. 推广,散布。 如 宣传。流传。传名。传奇(➊中国唐代兴起的短篇小说;➋中国明、清两代盛行的长篇戏曲;➌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乎寻常的故事)。 传 [ zhuàn ] 1. 解说经义的文字。 如 经传。《左传》。 2. 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 如 小传。自传。纪传。传记。传略。树碑立传。 3. 以演述历史和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 如 《水浒传》。 4. 古代设于驿站的房舍,亦指驿站上所备的马车。 如 传舍(供来往行人居住的旅舍)。
-
部
部 [ bù ] 1. 全体中的一份。 如 部分(“分”读轻声)。外部。腹部。局部。全部。部件。部位(位置)。 2. 机关企业按业务范围分设的单位。 如 外交部。编辑部。部队(军队)。 3. 具有统属关系。 如 所部五十人。部下。部将。部属。部首。部落(luò)。 4. 安置安排。 如 部署。 5. 量词。 如 一部小说。三部汽车。
邮传部造句
1、1907年4月,清政府税务处向邮传部询问移交邮政档案时,邮传部还以“官制未定”而拒接。
2、一次,邮传部尚书空缺,奕劻示意众人,此缺当售银三十万两。
3、为此,清政府对部院进行了大改组,同时增设邮传部。
4、特别是出售邮传部尚书一职空缺一事,真是显示了他囤积聚奇、借机提价的经营本领。
5、1906年11月6日,清政府设立邮传部后,虽有从海关处收回邮政的计划,但因各方面原因一拖再拖。
6、邮传部高等事业学校16名,约翰学堂14人,青年会8人,华童公学2人。
7、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宣布实行铁路国有政策,5月20日,邮传部大臣盛宣怀与四国银行团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
8、所以,四大项中只有铁路收入最为可观,晚清时占到整个邮传部收入的百分之九十五。
9、而京师小吏陈壁在攀上庆亲王后,用金店老板五万条金“借机谀媚”一跃而升为侍郎,入驻清政府新成立的邮传部。
10、公司龙头企业汉阳铁厂的创办人为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公司首任*理为清末邮传部尚书盛宣怀。
邮传部的相关词语
【邮传部】的常见问题
-
邮传部的拼音是什么?邮传部怎么读?
答:邮传部的拼音是:yóu chuán bù
点击 图标播放邮传部的发音。 -
邮传部是什么意思?
答:邮传部的意思是:清末官署名。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始设。管理交通、邮政,民国改为交通部。